50 歲的張伯伯,已被膝關節疼痛折磨了十余年之久。雙側膝關節反復疼痛,其中右膝的情況尤為嚴重,日常遠距離行走、爬樓這些對常人來說再平常不過的活動,對他而言卻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。為了緩解疼痛,張伯伯嘗試過多種方法,膏藥外敷、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等都試過,可疼痛卻始終如影隨形,甚至還有愈演愈烈之勢。在家人的陪伴下,張伯伯來到湖南婦女兒童醫院骨科尋求治療。
入院后,醫生為張伯伯安排了 CT、核磁等一系列檢查。檢查結果顯示:右膝關節退行性變嚴重,軟骨磨損殆盡,軟骨下骨質也出現了損傷,半月板、韌帶、肌腱多處受損,關節腔內還有積液,周圍軟組織也受累腫脹。鑒于保守治療已無效果,張伯伯最終決定接受手術治療。
手術由湖南婦女兒童醫院骨科副主任康長周主刀,在骨科、麻醉手術部、放射科等多學科的緊密協作下,膝關節置換術順利開展。手術過程中,醫生精準地取出了嚴重變形的膝關節,換上了適合的人工關節,仔細檢查關節活動度后,進行了細致的縫合。整個手術過程十分順利,出血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,全程僅用時 2 小時。
術后第 3 天,張伯伯就能扶著助行器下床行走。一個月后復查時,他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,完全看不出一個月前被病痛折磨的模樣。此時的他,已無疼痛不適,能夠自由且快速地行走,精神煥發,仿佛重獲新生。
康長周副主任介紹道,骨關節置換術就像是用“人工關節”替代身體里已經“報廢”的關節零件。術后 3 個月,90%以上的患者疼痛會消失或大幅減輕。術后關節力線恢復正常,步態也會變得自然。術后 1 周,患者就可以在床上進行康復訓練;2 - 4 周,在助行器的輔助下開始行走;2 - 3 個月后,基本能夠實現生活自理。
骨關節置換術的療效,遠不止于讓患者“能走路”。以膝關節置換為例,術前患者常因骨關節炎遭受劇烈疼痛,關節出現畸形,活動也受到極大限制。而術后,疼痛顯著緩解,畸形得到矯正,關節功能逐漸恢復,患者甚至能夠完成下蹲、上下樓梯等日常動作,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提升。
哪些人適合做骨關節置換術?
- 骨關節炎晚期:當疼痛劇烈,且保守治療無效時,可考慮進行骨關節置換術。
- 骨折:發生復雜的脛骨平臺骨折的患者,也可通過骨關節置換術恢復關節功能。
- 先天性畸形:如膝關節大骨節病、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,在符合手術指征的情況下,可選擇此手術。
- 關節腫瘤:良性或惡性骨腫瘤切除后需要重建關節功能的患者,骨關節置換術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選擇。
康長周副主任提醒,在日常生活中,也要注意保護關節,預防關節疾病的發生。要避免肥胖,以減輕關節的負擔;選擇低沖擊的運動方式,如游泳、瑜伽、太極等,避免長時間跑步、爬山、深蹲等對關節壓力較大的運動;在寒冷季節,要注意關節保暖;上下樓梯時扶好扶手,減少單腿負重的時間;必要時,可以借助手杖、助步器行走,減輕下肢關節的壓力。
如果您或家人正被關節疼痛困擾,請不要猶豫,及時就醫!骨關節置換術并非是“走投無路”時的“最后一搏”,而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選擇。早干預、早手術,才能讓您或家人早日擺脫病痛,重獲健康與自由!
(通訊員 易雅婷)
責編:陳方
一審:陳方
二審:湯世明
三審:王超
來源:華聲在線
免責聲明: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,不應作為投資依據。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,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。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。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,權利人提出異議,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,刪除相應內容。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,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,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。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,請聯系我們38160107#(#改成@)qq.com。